一、现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目前发展现状
“美丽中国”理念于十八届五中全会被纳入“十三五”规划,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一战略高度的定位充分彰显国家推进生态治理的决心。“美丽中国”强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随着政府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顶层设计逐步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正在不断由概念向具体操作领域深入落实。
在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引导之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PPP 作为政府稳增长、去杠杆的先进融资管理机制,近年来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广泛推行,已经成为生态建设项目主要的推进形式。
目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PPP项目涉及污水处理、供水工程、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水库改造等领域。
二、机遇:PPP模式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应用的可行性
政策带来新商机。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对于环境质量改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通过更好的方式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就成为各地政府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在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设美丽中国是“两个百年”的重要奋斗目标。
从2014年以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各个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 近些年,有关部委连续发布了一系列行政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掀起了新一轮PPP项目发展浪潮。《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推进社会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采用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运营补贴等方式,规范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意见》的颁布,无疑是从国家层面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PPP项目最大的政策支持,运用PPP模式推动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大势所趋。
PPP模式经验丰富。
20世纪80年代中期,PPP模式正式引入中国。30多年来,PPP在中国先后历了探索、试点、推广三个阶段,中央及地方政府在PPP规范化、专业化及本土化方面积极探索,为PPP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可以说,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PPP治理模式和经验。
目前,PPP模式从具体服务对象来讲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单一项目层次,如大型污水处理厂的PPP模式等;二是环保产业层次,如PPP土壤修复基金等;第三层次是区域或流域环境保护层次,如PPP模式生态城建设基金等。环保项目的PPP模式既能够提高环保项目的运作效率,也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环保服务的提供中;同时,公私合作又能分担经营风险,在保证社会资本方适度获利的情况下达到提供生态环境建设的社会目的。根据不同特点的环保项目可以采用不同的PPP模式。
单一环保项目 | 环保产业基金 | 流域环保基金 | |
优势 | 覆盖面广 | 扩大融资渠道 | 促进投资资金良性循环 |
操作简单 | 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 | 带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 |
劣势 | 缺乏价格调整机制 | 财政资金占比不高 | 起步阶段,经验不足 |
三、痛点:PPP模式在生态环保产业应用的必要性
资金和效率问题。
国际经验显示,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GDP 的比例达 1%—1.5%时,可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当该比例达到 2%—3%时,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20世纪 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已达到2%。当前,我国环保投资额占GDP的比例只达到1.5%—2%,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环境生态问题。
《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年—2020年)提出,到2020 年,我国环保投资占GDP 的比例不低于3.5%。现阶段,污染治理重建设、轻管理,设施运行达标率较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依然存在。以污染处置设施的实际运转情况为例,有1/3的项目已经开始运转,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1/3项目处于半运转状态,而另外1/3则基本上被闲置不用,这必然造成环保投资的极大浪费,不能有效发挥其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市场化竞争程度不高。
从市场主体的分布看,大型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服务网络等方面占据着绝对优势,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主体。但客观上也挤压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生存空间。由于环保投资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的动力明显不足。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以及低价低质等恶性竞争现象屡禁不止,这导致部分社会资本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缺乏投资信心。
革新能力不足,国际竞争能力不强。
当前,以企业为主体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企业小而散,缺乏核心技术,缺乏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国际竞争能力不强。
四、改变:PPP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来的改变
银行贷款、债券融资以及股权融资作为传统融资手段,模式较为成熟,运用最为广泛,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企业运用这些手段进行融资普遍面临着较大难度,而其中的原因是环保产业经济效益不稳定、风险高的自身特点,这一点是无法改变的,所以亟待拓展其他的融资方法。目前PPP模式的优点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如果将该模式应用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建设和经营,不仅在资金来源方面可以得到拓展,降低政府的资金风险,促进环保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而且可以通过社会资本的加入,引进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科学技术。
融资模式 | 特点及适用条件 | |
传统模式 | 银行贷款 | 最广泛的融资方式,适合大型企业。 |
债券融资 | 债券发行难度较大,审批程序繁琐 | |
股权融资 | 入市门槛较高。通过并购、资产置换等方式谋求上市机会。 | |
排污权交易 | 排污许可证拍卖融资,探索阶段,在国内推广较为困难。 | |
现代模式 | 环保基金 | 运作程序和模式较复杂,需要相应完善的法律法规。 |
绿色信托 | 具备安全性、广泛性和快捷性,对融资主体要求高,适合成熟型大企业 | |
ABS模式 | 融资成本较低,完善的金融市场环境 | |
PPP模式 | 拓展资金来源,分散政府资金风险,确保投资主体多元化。 |
(1)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个新兴行业,与传统经济产业有一定区别。环保产业与国民经济的39个大行业有很多联系,与很多纵向门类建立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它还是一种十分典型的横向体系,具有非常明确的政策驱动性、经济周期性、资金密集性、社会公益性和技术导向性等特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属于技术密集性产业,在技术层面有相对成熟的专业标准。通过PPP模式逐步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可以弥补社会资本所拥有的专业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的不足,有效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解决企业痛点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PPP项目中,环保建设企业与政府部门成为联合体,并且通过引进第三方社会资本实现建设资金多元化,项目资本金以外的缺口通过银行贷款解决。这些多方参与主体联合将建立新的融资平台:即SPV公司。
与传统模式不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企业不再承担原有的融资重任,取而代之SPV 公司成为新的举债主体,工程企业不仅现金流得到改善,且工程款结算得到保障,从而解决了资金密集、回款困难、周期长、经营性现金流差等行业痛点。
此外,公私合作模式超越了以往政府对公共事业领域的垄断经营。当市场主体参与环保产业建设与产品服务提供过程,社会资本就获得了实质意义上的选择机会,有利于推进社会良性竞争,优化项目实施中的各类风险负担。
(3)解决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痛点
PPP模式是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通常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的工作,通过“使用者付费”或“政府付费”获得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督,保障公共利益最大化。其实质是政府通过给予私营公司长期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换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及有效运营,有效促成社会资本与政府资本的合作,弥补传统BT和BOT模式的不足。
(4)提供社会化的资金解决方案
在传统模式上,政府是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者。PPP模式则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物品和服务,使政府获得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社会资本可以运用多种融资方式,为生态保护相关设施筹集资金,从而解决其资金短缺的问题。社会资本与政府可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对方不足。在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项目进行识别并进行可行性研究过程中,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参与,这可以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在技术和经济方面进行充分论证,进一步缩短工作周期,取得可预期的实施效果。在项目进入投融资阶段以及后期建设、运营过程中的共同参与,可以有效降低融资难度,提高项目成功概率;可以提高项目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创新动力,推动管理革新,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实施效率,也有利于继续降低成本。
五、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PPP项目发展展望
中国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公布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2019年三季度报显示:2019年三季度新入管理库项目412个、投资额6895亿元(人民币,下同),扣除地方主动退库项目,三季度比二季度末净增入库项目213个、投资额4420亿元;净增落地项目228个、投资额3359亿元;净增开工项目113个、投资额2045亿元。
据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双库PPP专家、E20环境平台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介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PPP项目占据所有PPP项目的比例大约在30%至40%之间,仅次于交通类项目,是PPP主要运用领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地方政府的刚性需求,未来将仍然是PPP重点推进的领域。
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项目高度集成,引入PPP模式将强化绩效约束、强调长期运维、助力行业发展,总而言之,PPP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大有可为,且发展潜力巨大。